媒體報導 - 讓癌症患者過更好時光 Maggie做到了

本港癌症新增個案創新高,2019年新症逾3.5萬宗;而每年10月,是「國際乳癌關注月」,本文想介紹一位英國人美琪.凱瑟克(Maggie Keswick Jencks)。47歲時,她被診斷出患乳癌,數年後開始嚴重背痛,有一天她和丈夫見醫生,問道:「我們還有多長時間?」醫生說:「你們真的想知道?」「是的,想知道。」「兩到三個月」,醫生說。

她被告知癌細胞擴散到骨骼、其他器官。然後,護士請他們到走廊外坐,因為很多人在等。兩人坐在沒有窗戶、且人來人往的醫院走廊裏,試圖面對還剩兩到三個月命的噩耗。

美琪的故事並非到此結束,而是開始,英國醫院的走廊孕育了她的一個想法。這個想法是,為甚麼把癌症患者安排到令人不安、無生氣的環境中?大型醫院的設計導致不必要的額外焦慮,在候診區已經讓人覺得快要完蛋,有希望都逐漸變得委靡。難道病患不需要再被尊重,不能在剩下的時間擁有理想空間?她覺得自己的癌症可能無法治癒,但有一些東西可以去改變。

之後,美琪在病床上利用仍有的身心能量,創造她心目中癌症關顧中心的藍圖,在丈夫及親友支持下,將餘生用於規劃這類中心。在這些中心,有美麗景觀的空間來消化最壞的消息,滋生最好的心境;有圖書館、癌症資訊中心,讓病友知道更多關於他們的治療選擇,主動參與自己的治療,而不是卧在床上胡思亂想;她又主張洗手間要有獨立空間,提供「哭泣的私隱,以及準備再次堅強面對世界前整理妝容的鏡子……」她明白,在面對如此危機,一切都很重要,特別是小事。不幸地,大約1年半後,美琪於1995年去世。

在美琪去世後20多年裏,「小事」並不能說明所發生的事情,她的想法陸續付諸實行,為人帶來大意義。今天,有29家Maggie's Cancer Caring Centre(癌症關顧中心)在各地(【按此】觀看視頻),由籌款資助,主要在英國。第一家Maggie's設於愛丁堡的醫院,1996年投入服務,今年剛好25周年。中心距離腫瘤科很近,偌大窗戶和明亮色彩令人開朗。此後英國各地公立醫院紛紛要求合作,設立類似中心,每間設計各具特色,均出自名師例如Zaha Hadid。

中心在醫院旁邊,但不像醫院,氛圍與眾不同,沒有各種標誌或冰冷走廊,一般有花園;溫馨舒適、採光豐富、視野開揚,令人有向睛的感覺,一些充滿色彩甚至香味,又或者有供人思考的雕塑、畫作,總括就是建築帶來生命力。病人不再只是穿梭醫生房與病房,而是在治療生活中,脫下自己設下的「受害者」標籤,過上更好的時光。

癌症病友若有需要,香港也有一家,是英國以外第一家Maggie's中心,名叫銘琪癌症關顧中心(請【按此】瀏覽),比鄰屯門醫院,2013年正式開放,為患者、家屬朋友和照顧者提供適切資訊、心理及社交支援,讓他們積極面對和超越癌症,邁步向前。該中心秉承美琪初衷,建築着重人性、有益心靈,具有幫助病友力量,乃著名美國建築師Frank Gehry作品,內裏花園則由美琪女兒莉莉(Lily Jencks)設計。

美琪本身專業是庭園設計師,對中國園林有認識,莉莉受到啟發,屯門中心參考中國式園林設計,主建築就像在湖上,周邊都是水,園林環繞建築四角,種滿不同植物,類似亭子的結構從各個角度面向園林,小路由磚和瓦片鋪成,瓦片來自中國內地的老胡同建築。

銘琪關顧中心 「療癒性建築」

銘琪關顧中心服務費用全免,包括紓緩癌症治療副作用課程、鬆弛練習、中醫食療、太極班等,毋須轉介,不過現因疫情須預約。Maggie’s認為癌症的情況正在變化,更多人存活,復發的人活得更長,人們與癌症共存,作為生活的一部分,就像與新冠共存一樣,故此對這類着重交流與支持的服務有需求。

美琪及家人有金錢及人脈去做這件事,也許因為她父親曾是英資大洋行高層,認識很多人,她丈夫也是有名建築師。正因父親曾負責中國包括香港業務,Maggie在香港長大,感覺香港醫療系統與英國相似,所以也就有了後人在香港設立中心,來個改變。Maggie對我們的貢獻,在於提出療癒性建築(Therapeutic Architecture)的想法,且付諸實行,還是在病榻上進行,為癌症治療開闢新途。她說過一句話,我極之認同:「最重要的是,不讓死亡的恐懼,奪去生命的歡樂。」

撰文 : 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

香港經濟日報:連結

晴報:連結